专题
首页  >  资讯  >  新闻

《华夏之光-文明的烛火》丨剧里的那些事儿之天关客星与蟹状星云的前世今生

来源:中国数字科技馆
 
  2025年9月16日至9月25日,中国科学技术馆与中国煤矿文工团携手打造的沉浸式舞台剧《华夏之光-文明的烛火》在中国科学技术馆206新空间上演。
  
剧情梗概
  年轻记者齐观深度参与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“拉索”的建设报道,见证了“拉索”捕获来自“蟹状星云”超高能光子信号的历史性时刻。
 
  正是这次“捕获”,触发了一场时空穿越之旅。齐观来到北宋,亲历苏颂等科学家对“天关客星”的观测与记录。面对天象异变,苏颂坚持科学探索精神,为观测浩瀚宇宙、认识未知,推动了“水运仪象台”的研制。
 
  古今对望,科学家追光而遇,沐光而行。那束穿越时空的光,不仅是宇宙的星光,更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静心笃志、心无旁骛,独创独有、创新创造,探索未知、艰苦奋进的精神之光,永恒照亮人类前行之路。
 
  若您渴望轻松领略这部剧作的精妙,不妨先探寻“天关客星”与“蟹状星云”之间那神秘而迷人的联系,这或许会成为您开启这场科学艺术之旅的绝佳钥匙。
 
  北宋至和元年五月已丑日(公元1054年7月4日凌晨),天空的东方突然出现了一颗极其明亮的星星,它的颜色赤白,光芒四射,这一罕见的奇特天象震动全国。当时国家的天文机构——司天监等处的工作人员对它进行了仔细的观测,直到嘉祐元年三月辛未日,即公元1056年4月6日这颗星消失为止,在长达643天里从未间断过。我国的史书里详细记载了这颗星。
 
  这颗星位于靠近黄道的天关星(即金牛座)附近,因而得名“天关客星”。“客星”这个名字在我国古代用来称呼那些突然出现、一段时间又消失不见的星,好比暂时来星空“作客”一般。
 
  《宋会要》卷五十二中记载:
 
  至和元年七月二十二日,守将作监致仕杨维德言:伏睹客星出现,其星上微有光彩,黄色。谨案《黄帝掌握占》云:客星不犯毕,明盛者,主国有大贤。乞付史馆,容百官称贺。诏送史馆。
 
  嘉祐元年三月,司天监言:客星没,客去之兆也。初,至和元年五月,晨出东方,守天关,昼见如太白,芒角四出,色赤白,凡见二十三日。
 
  蟹状星云是位于金牛座ζ星(天关)东北面的一个超新星残骸和脉冲风星云,是银河系英仙臂的一部分,距地球约6,500光年,直径达11光年,并以每秒约1,500公里的速度膨胀。该星云由约翰·贝维斯于1731年发现,它也是首颗被确认为历史上超新星爆发遗迹的天体。
 
  1928年,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首次把蟹状星云与超新星拉上了关系,认为蟹状星云是公元1054年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遗迹。在西方的史料中,没有找到相关的记录,但在中国的史料中,却找到了有关1054年曾有过超新星剧烈爆发的珍贵记录资料。1942年,荷兰天文学家奥尔特以其令人信服的论证,确认蟹状星云就是1054年超新星爆发后形成的。
 
  2021年,中国的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“拉索”捕捉到来自蟹状星云的超高能光子信号,在全世界首次实现对标准烛光超高能区的精确测量,填补了人类在该能段的探索空白,为世界开启了“超高能伽马天文学”时代。
 
本文来自:中国数字科技馆
特别声明: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,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;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,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“来源”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;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,请与我们接洽。
[责任编辑:刘海华]
分享到:
文章排行榜
猜你喜欢
©2011-2025 版权所有:中国数字科技馆
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
京ICP备11000850号-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
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
./t20250919_1083434_taonews.html
Baidu
map